你哪天气预报?
1.国内目前拥有独立气象代码的只有四个,分别是上海(310120)、北京(100089)、天津(120116)和重庆(500147);这四个省市的气象部门也是全国最顶尖的。
2.美国拥有世界领先的气象科技实力,但他们使用的气象代码是按照邮政编码划分的。所以如果想知道一个美国人的家乡气候,问他们的邮政编码就好了。
3.日本是第三个拥有自己气象代码的国家,而且跟我国一样采用省级行政区划代码。如果你想知道日本某地的天气,可以在网上输入“某某省(县)市天气”进行搜索。 比如我想知道“杭州天气”的情况就可以输入“浙A杭天”,想了解“大阪天气”的状况可以键入“京阪大天”。而想查询某个城市周边的气候情况则可以直接输入其周边地区的省份简称或省会名称。例如“苏南天气”——“江苏南部天气”或者是“宁镇扬天气”——“南京镇江扬州天气”。
天气预报的制作要经过几个步骤:
一是观测。从全国、全世界甚至从外层空间收集气象信息。
二是传输。将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观测点的气象数据汇集起来。气象部门通过气象卫星接受到的数据,约占全部气象资料的90%,其余的靠气象探测部门的探空球、气象雷达等收集。
三是处理。把收集到的原始数据变成信息。气象部门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将原始观测值进行存储、数字化、分析处理,制成各种数据传输产品。
四是预报,气象台的技术人员利用上述信息经过数值模式同化初值处理,利用超级计算机作数值计算和预报员的会商分析得出预报结论。
五是发布。通过公用通信网(有线、无线、传真等)和专门建设的气象通信网,用电视、电台及气象服务台等向各级政府、各行各业和广大人民群众传播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信息。这就是天气预报的全过程。
在都市生活,我们随时都能看到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的来源是什么呢?我们又能从天气预报中获得哪些信息呢?
我们平时看到的天气预报主要是指未来24小时以内的降水量、温度情况以及天气现象。由于在大气运动中存在着偶然性因素,而且在可预报性时间以外的时间内,大气运动对外界极其敏感,天气预报会随着播报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更新。此外,天气预报除了常规气象要素外,还会有各种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以及未来天气发展趋势的预测,它们对人们安排农事活动和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那么,天气预报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
实际上,天气和气候关系密切,天气是在气候大背景下不断变化的。要制作天气预报,首先要了解气候背景,才能从不断更新的气象信息中找到影响天气变化的规律。因此,制作天气预报前,需要收集方方面面的气象信息。气象观测是重要的基础工作,我国的气象观测不仅有遍布全国的天气雷达、气象卫星以及气球探测试验,也有广大气象信息员、天气气候信息站(点)等收集的观测数据。在这些实时的气象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气象部门还要收集以前的气象记录、气候资料、地形地质资料,以及地理环境、农业生产、工交航运等不同领域的情况。同时,根据需要还会参考国外的气象资料。
气象部门把收集到的气象信息通过气象通信系统传输汇总,形成气象数据库。随着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利用气象卫星对天气进行连续不断的观测。气象卫星获得的云图、各种探测资料等信息,经过对流传质等数值模式计算后,就形成了气象数据和气象形势图。
气象预报员根据不断更新的气象数据和气象形势图进行天气分析和预报,并且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开展会商,在此基础上编写天气预报文字稿本,制作图表。在审定通过后,通过电视、网络、电子屏、报纸杂志、电话12121等服务电话以及农村大喇叭等各种传播渠道播出,为社会公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