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祠有哪些景点?
一、历史变迁 包公祠始建于公元1087年,初建时规模宏大,结构精巧,有前殿和后殿,左右厢房配设得当,后花园景色秀丽,与正殿相辉映,蔚为壮观;明代末年(公元1625年),被洪水冲毁,仅存遗址;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在原地重修建庙宇殿堂,即现在的包公祠;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重修,占地5亩有余;1947年被烧毁,现仅有正殿三间和左右厢房各三间,面积不足100平方米;1959年和1986年两次维修,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建筑格局 包公祠由大殿和东西厢房组成一个四合院。 大殿为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硬山合瓦顶,灰筒板布瓦覆顶,前后出廊,四周有走廊,明间前檐设步柱四根,次间步柱二根,柱础均为石质方柱础,前金柱后接廊柱,廊柱下有石雕座基,大殿梁架、斗拱均为清制;明间前檐为槅扇门,次间为窗户,两侧山墙为砖砌,其他三面为围墙,东西厢房内各有六间房屋供游人休息。 东厢房前有一棵古松,树龄已逾五百余年,枝繁叶茂,苍劲挺拔,堪称“树中之寿星”。 三、重要文物
1.元、明、清三代碑刻 元代《重立包公庙记》碑:此碑立于1291年(元大德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是包拯逝世后的第六个年头,由包拯的孙子包福等人主持立的碑志,详细记载了包公墓在庐州西郊“土人谓之‘浮屠岗’(今合肥市西北郊七里塘乡小井庄南约百米处的包公祠院内)”的由来及包拯一生所做的事情以及死后受到人民祭祀的情况。此碑现存包公祠内大殿东侧壁间。 明代《重建包公祠碑》碑:此碑立于明天启六年(1626)三月十九日,原立于合肥西门外。碑文详述了自明成祖朱棣下诏迁葬包公真身后,全国各地纷纷仿照南京燕子矶建起了包公祠,而原庐州府治所在的合肥城却无一处祭祀场所,直到明天顺元年(1457)才在原址修建了简陋的祠庙进行祭祀。然而因天灾人祸等原因,该祠多次遭到破坏,直至天启二年又重新修复。此碑现立于包公祠大殿西侧。 清代《重修包公祠碑》碑:此碑是乾隆三十年(1765)十月十七日由当时的合肥知县孙继皋主持所立。由于年代久远,此碑现已残缺不全,碑文也已漫灭不清,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2.铜钟 一口明代铸造的大铜钟,口径1米多,高1米以上。钟声洪亮悠远,可传数里之遥。现置于包公祠大门外北侧。 四、传说典故
1.龟鹤齐寿 这是关于包拯诞辰的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北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农历四月十五日是包拯的生日,那天正是江淮地区大旱,包拯来到合肥城郊的淝水边,见水浅流急,便脱下靴鞋入水中,把脚浸在水中,顷刻之间,大雨滂沱,于是大地回春,五谷丰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包拯的功绩,就把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定为包公的诞期。到了宋代,江淮一带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活动来纪念包拯。每到这时候,合肥附近的百姓都成群结队地携带香烛供品前往位于城西南的包公墓拜祭。当时合肥的官府就在包公墓旁修建了一座祠堂供奉,以方便百姓前来祭拜。每逢初一、十五,都有大批信男善女前往祭扫。到了明朝末年,当地百姓又集资在包公墓附近修了三座砖塔以作标志。这三座砖塔就是现在被称为“七层宝塔”的古建筑遗存。 在这个美丽的传说中,“龟”、“鹤”都象征长寿。据史料记载,包公的寿命是74岁。按照封建社会的算法,包公用了一个甲子零一年。这在古代社会也是高寿之人了。因此有人根据这个传说称颂说:包拯不但为官清正,而且对黎民百姓充满了爱心,所以才能得道升仙,享受了与“龟鹤齐寿”的美称。
2.神童巧对联 相传,包拯小时候在合肥读书的时候,有一次去上学的路上遇到两个老人在争吵,原因是其中一个老人把拐杖扔在了路上,另外一个老人认为这拐杖不是他扔的,结果两个人都不承认,就吵了起来。这时刚好有一个小孩走过来,他说他可以断定是谁扔的拐杖,于是他给两人出了个对子让老者对出答案才知道谁对谁错了。小孩出的上联的答案是:拄杖人,担抬物 ; 打拐者,拾拐棍。上联的上句说的是拄杖的老人扛着挑着的东西,而下句说的是拾拐棍的人捡起拐杖。对得十分巧妙,两个老头一听就对上了。后来包拯长大成才,成为了一名清官。他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五、诗词楹联 对联是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之一,它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一副好的对联往往给人以美的享受。在众多的包公祠的对联当中,有两副堪称经典之作。这两副对联均出自一位名家之手: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陈白尘先生的手笔——
“铁面无私威震九州千古;刚直不阿誉留万代千秋。” 这副嵌名联巧妙地嵌入了四个成语,高度概括了包拯的一生。 “清风朗月,忠义千秋;包龙图,世称包公。” 这副嵌名联也妙趣横生:一是将作者的名字嵌入其中,二是用“清风朗月”与“忠义千秋”来分别形容包拯的高洁品格和在群众中的崇高地位;三是“包龙图”既指历史上真实的包拯而又似神话传说中的包公一样铁面无私。 六、相关人物
(一)包拯(999~1062) ,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天圣朝进士。累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包拯从27岁开始步入仕途,到64岁时去世为止,历官42载,担任过一些低级职务之后逐渐升至权知开封府、枢密直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