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市花是什么花?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那么对于“市花”的选择自然也是很严谨的。 早在明清时期,牡丹就被当作“市花”了。(据说因为牡丹是张园、曹家街等富庶之地的主要景观花卉)。
然而在上海解放之初,市区范围狭窄,工业污染严重,不具备大面积种植花木的条件。而当时上海市政建设急需提升城市形象,于是有关部门就选择了月季,并在1954年底在延安中路广玉兰公园内建起了我国第一个城市花卉展览中心,专门培育和展示花卉。
1973年8月20日的《人民日报》上还刊登了一篇署名文章《城市开花植物的选择与布置》,其中详细论述了为什么选择月季的原因: “上海地处亚热带,每年约有三分之一时间温度高于30℃,又无冬天雪压枝头的景象……因此对耐高温、喜阳光的花卉较为适宜……” 此外文中还提到,当时的上海植物园经过多年努力,已经拥有上千个品种,并建议各城市建设类似的花圃或园中园,以培育和展示花卉为重点,同时兼顾游赏。
到了8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有了新的期盼,而改善城市面貌、提高绿化水平成了重中之重。为此有关部门在广泛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将牡丹定为“市花”,并于1986年在洛阳牡丹花开之时,邀请中国牡丹研究会的专家们到沪审定,最终定下了“国色天香”“姚黄魏紫”等四个品种作为上海栽培牡丹的原种。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上海市市长朱镕基亲自担任“上海牡丹工程”负责人,并题写了项目名称,还制定了发展规划,要求市绿化部门多方筹措资金,大力推广栽种。 在“上海牡丹工程”实施期间,除了传统的公园、园林绿地和街道绿化带大量栽种外,还在黄浦江边的滩涂建造了1.3万余平方米的花带,用绿色屏障阻隔江水和工业污染物;在静安寺等地段则通过设置绿墙、摆放盆栽等方式让牡丹走近普通百姓的生活。(上图:昔日黄浦公园的“牡丹亭”)
时至今日,上海的环境质量有了大幅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也远远超过当年预定目标。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我们不仅需要大气、整洁的颜值,也需要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宜居环境。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相信,未来的上海定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