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风情街在哪里?
新修的城隍庙,把老上海的风情街给迁过去了一部分。 不过要论真正地道的上海老街,还是豫园附近的多。
“黄浦公园”这名字可能很多人陌生,但是它的前身是“圆明园路公园”,也就是俗称的“大公园”;而它再往前,就是著名的“北京东交民巷”了。这里也是清末民初上海租界区。
上图红圈处为今之黄浦公园。 下图蓝圈处为清末时的圆明园路公园。 从下图可以清楚地看到今天的圆明园路和过去的形状差异——现在的圆明园路(南北向)是在原街道东西两侧各拆掉一部分住宅后形成的。
旧日的圆明园路和城隍庙及老城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旧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下元节),上海人会在城内城隍庙等地祭灶王爷。而在清代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中,就有关于下元节人们在城里城隍庙里观灯的记载。 旧时的黄浦公园其实是一处河道渡口,这里河网密布、水陆交通发达。
在地图上搜索“黄浦公园”四个字,得到的地图上的结果是这样的…… 从这张上世纪30年代的地图上看,当时的黄浦公园一带可谓“热闹非常”——有“黄浦公园”本身、“三山会馆”(注:此"三山会馆"非今日旧式木结构会馆,而是1926年国民政府成立后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即军事训练机构)、“上海图书馆"(现上海图书馆总馆所在地)、“上海劳动大学”(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所在地)、“上海音乐厅”以及“上海大戏院”等等。 这些建筑大部分都已经不存在了,有的只留下一些地名,如“光复东路”“复兴东路”“光启中路”……
以上图片与本文无关,只是我特别喜欢这张旧图,所以放在此处。 话说回来,今天提到“老上海风情街”,其实多半指的就是“豫园”和“旧仓街”这两块地方。 先说“豫园”,这个不用多说。
再说“旧仓街”。 这里的“旧仓”指的是旧时官办的“京师同文馆”设在沪上的洋仓库。
由于同文馆的外国语文专业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过巨大贡献,所以我们今天知道的许多著名翻译家,如许渊冲、冯沅君等,他们的成名作都是出自于同文馆时期。他们当时工作的地点就在静安寺附近的静安寺路(即现南京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