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又称为什么?
以前,上海被称为“沪”或“申”; 战国时期,这里是春申君的封地,因此称“申”。 秦朝置郡并建县,始名上海[6]; “上”字在古汉语里有“至高无上”“在……之上”的意思,如《论语·颜渊》中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又如“德被四海、泽被神州”中的“被”字也有这个意思。所以上海的简称“上海”“申”都是因为这个“申”字。
另外,还有一个和上海有关的旧地名——沈浒,在今吴淞江(古称沈浒)入长江处。东晋咸康三年(337),东吴大帝孙权因在沈浒胜曹魏大将曹休,于是把此处命名为“沈浒”。
至于“上海”之称则源于唐代孙虔礼撰写的《孙虔礼集》中引用唐人王勃的话。 王勃在文中讲到孙虔礼在唐朝历任洪、饶、袁三州长史时,“海内称申府君之章,天下谓上党孙先生之文”,这里的“上海”应该是指今天的江苏苏州一带。而唐代的孙虔礼是苏州人。
宋代以后,“上海”逐渐用作整个松江的别称。明代学者顾炎武所著的《上海县城厢考附方域记》有“上海”一词,并且特指如今的上海市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