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为什么没有地铁?
因为建设地铁的成本和收益比,目前不适合在海南发展 首先明确一点,什么是地铁。根据我国现行规范,地铁是指“在城市地下修建的,供乘客乘车的轨道建筑物”。据此定义,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的才算地铁:一是地面以下修建;二是用于公共交通。尽管香港有“地铁上盖”的开发模式,但因其地面以上部分采用公交专用道方式,从实质上看还是建在地下,且用于公共交通,所以也属于地铁。
海口曾经有一条铁路,就是琼州铁路(现粤海铁路),这条铁路是上世纪50年代修的,以货运营运为主,后来开通了客运。现在,这条铁路已经进行电气化改造,成为广联铁。还有一些老的窄轨铁路,如石碌铁矿运输支线等,虽然还继续运行,但不属于城市交通,因此也不算是地铁。
有人说,北京、天津也不是靠老铁路发展为地铁的啊!其实,这两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得益于1984年开始的北京地铁一期工程的建设,这一工程将原来零散的铁路线进行了改线并重新布局,让今天的北京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成为可能。
还有的人说,上海、沈阳也不是依靠老铁路发展起来的啊!其实,这两座城市的早期轨道交通建设受到了地理条件的制约,即受到长江和浑河的影响,没法像海口那样沿着海岸修筑线路。为了突破这种制约,上海人把地铁修到了苏州河边上,也就是现在的四号线。而沈阳人则把地铁修到了浑河岸边,也就是现在的九号线。当然,这些线修成后都没有放弃原来的线路(即老铁路),而是与其并行,所以,算上老铁路,他们其实是拥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地铁线路。
可见,衡量一座城市有没有地铁,关键不在于看它是不是用老铁路发展了轨道交通,而在于看它的轨道交通有没有深入地下去。只要深度够,哪怕仅仅一条轨道,也能称之为地铁。相反,有些城市明明有很深的地质条件,但因为考虑环保、成本和风险等诸多因素,最后选择了地上轻轨的方式,这样的东西其实算不上地铁,只能算得上是现代有轨电车。
乌勇优质答主 大家都知道,大城市之所以成为大城市是很多人支撑起来的。没有外来人员的涌入,大城市也不会发展如此迅速。大家在大城市工作,压力是很大的。除了房价的压力之外,还有交通的压力。每天上下班挤地铁,是上班族不得不面对的事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每天的地铁客流量是很大的。地铁已经成为大城市不可或缺的交通“生命线”。
海南是我国唯一一个全部是热带气候的省份,属于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从面积上来说,海南面积比广东省小,在全国只能排在第8位。从常住人口方面来看,2018年海南常住人口为934万。海南面积不大,常住人口更少,因此海南不可能和大城市一样发展迅猛。
大家有没有发现,海南19个市(县)没有地铁规划。很多人觉得可能规划在后面几年,其实海南已经明确表态:不搞地铁!海南为何不搞地铁呢?
其实道理比较容易理解,海南没有一个城市规模达到了搞地铁的标准。按照规定,城市常住人口在300万人以上、城区人口超过300万人、GDP达到3000亿元以上的城市,才有申报地铁的资格。如果常住人口在150万-300万之间,只能修建轻轨。
海口是海南的省会,是海南第一大城。2018年海口常住人口223万,距离申报地铁的规定差了77万。三亚是海南第二大城市,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三亚2018年常住人口52万,距离申报轻轨的资格还差98万。
三亚搞地铁没有资格,那海口呢?海口也搞不了地铁。为啥呢?除了人口方面的差异之外,还存在资金的约束。按照规定,如果修建地铁,地方GDP要达到3000亿元的至少。2018年海口GDP达到了1831亿元,差距还是很大的。
除了常住人口、GDP无法达标之外,还有财政收入方面的约束。修建地铁是烧钱的大工程,必须有充足的财政资金。按照规定,修建地铁,地方财政收入要在150亿以上。2018年海口全市财政收入231.72亿元,虽然达标了,但是和一些大城市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海南的其他市(县)连申报轻轨的资格都没有。搞不了地铁,一些市(县)选择搞有轨电车。在海南所有市(县)中,有3个地方规划了有轨电车:海口、三亚、儋州。
其实修建有轨电车,也是被“逼”的。一方面,人口规模等没有达标地铁、轻轨的规定。另一方面,海南的私家车太多,道路比较拥挤。如果从国外借鉴地铁、有轨电车的经验,海南的地铁、有轨电车乘坐率太低。
其实海南搞有轨电车是无奈之举,按照国外的经验,修建有轨电车每公里的造价为2000万-4000万。有轨电车造价不便宜,而且乘坐率不高,有些市(县)不得不暂停有轨电车工程。海口决定撤销1、2号线的有轨电车,继续修建B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