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天气怎么查询?
现在要查历史上的气温是很难的,现在国家气候中心只提供了近30年的气象观测数据,但中国自1951年开始有了全国性的气象观测网,之前也有部分城市的观测记录。如果没有这些观测值,要估算历史上的温度是比较困难的。 最近我查阅了关于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自然灾害的资料,在这些资料中偶然发现有“气温”的描述,让我产生了好奇:这些资料提到的“气温”指的是什么?是当地的实测温度吗?有没有可能是当地根据其他城市的温度估计出的一个值呢?如果是后一种情况,误差会很大吧……
于是我就想,能不能通过某些方法来判定这些“气温”值的可靠性呢? 我首先想到的是,看看这些记载“气温”的文献是什么年代、什么地区的。如果是在改革开放后、在气象站建立后,甚至是在仪器测气温后提到“气温”,那肯定就不靠谱。但如果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出现的,就值得深究一下。因为在这段时期,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气候变暖,而北方又遭遇了长期干旱,二者是否有关联呢?
于是我又查阅了1964年和1976年《气象周报》(原名为《每周气候要闻》)中的“国内天气概况”,看到了如下文字 “今年春季(3-5月)我国降水北部比常年偏少,华北、东北地区西部及南方大部地区旱情发展迅速;华南地区降水虽比常年偏多,但出现持续高温晴朗天气,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高。进入夏季后,上述地区降水仍呈明显偏少趋势…..” 是不是说明这些资料提到的“气温”是有其物理意义的,确实是当地实际测量到的气温呢?我想应该是的。而且这时离现在有五六十年之久,应该可以比较可靠地表示当时的气候变化。
接下来我检索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网站——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制作的《清代气候变迁之研究》,作者以清朝的典制和田亩数据为基础,拟合出清代各地的气温与降水量。其中对“气温”的定义是这样的 “所谓‘气温’者,即以当地正午时刻南风之强度为计标,分为十等,自一级至十级,风力越强,温度越高。” 这里提到“南风”,令我产生了联想,因为一般我们衡量古气候都是依据北半球大气环流来的。如果能在台湾这个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南半球的影响,也许能最终确定这些史料中“气温”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