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为什么叫天府之国?
“天府”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 这是一篇文赋,叙述了蜀汉的特产、风俗和人貌等情况,其中写道:“蜀川八郡……若乃夫君臣上下,法令统一,而民易教化者,则非天府之土而何?” 这其实是在赞扬蜀汉治理得比较好,人民生活安定,可以安居乐业,说是“天府”,实际上就是“锦绣之乡”“安乐土”的意思。到了东汉班固著《汉书·地理志》时,“天府”这个词已经成了专有名词,并沿用至今。不过这时它还有“天然府库”的意思。 西晋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中第一次完整地出现了“天府之国”这个词。当时成都的繁荣已经到了让人瞠目的程度,常璩在书中这样描述当时成都的繁华:“市廛所会,万商之源”,“出入金帛,罔不毕具”。而且,这里的物产极为丰富,光粮食一年到头都能吃到新米,蔬菜更是应有尽有。更神奇的是,这里气候宜人,一年都差不多有两百天太阳升起,哪怕是大冬天,也是“日暖珠悬”,非常暖和,“无霜雪之灾”。
成都在三国时期属于蜀汉,后来这个地区的政权还先后建立过成汉、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所以也常被简称为“四蜀”“四汉”或“两蜀”;又因为位于中国的西南方,距中原遥远,所以也称“遐蜀”“遐汉”。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著名的咏柳诗——《绝句二首(其一一)》,其中两句写得非常有意思——“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从诗句中可以看到当时成都与吴地的交通是相当便捷的,西边的雪山都可以作为窗景,而东吴的船只也可以停靠在门外河港里。这反映出成都当时的繁华。
宋代王十朋在游览锦官城时的感受是:“西蜀繁华地,春风醉几人?” 清人彭孙贻在游历成都后写下这样的诗句—— 锦水招魂楚客悲,沙堤送老曲江归。
百年旧恨愁中尽,万里重来梦里非。
碧落宫花人不见,翠微山色雨霏微。
英雄自古伤心处,遗爱空留小浣溪。 从他的诗句可以看出,尽管朝代更替,战乱不休,但是成都总是能很快恢复过来,成为繁华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