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蜀地吗?
“蜀”字是个会意字,上部的“竹”表示地理位置(蜀地在古代的地理概念里一般指四川),下部的“蜀”是指一种竹编的器具——箕。合起来表示用箕来簸去粟米的壳,也就是挑选的意思。所以《诗经》里的“载芟载柞,自堂徂基;载芟载柞,其耕泽稷”“载芟载柞,其农弗疾”,意思是说开始除草、翻土,准备播种了;而割掉杂草,疏通沟壑,让水能流到田里,这个意思在古文里多用“殖”字表达——“殖”和“蜀”古音相近,形近易混。 “蜀”字最早的出现是在商代,周秦时比较常见,后来逐渐消失,现在统一简化成了“蜀”。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蜀郡是其中之一。西汉时期设益州刺史部,治所在今成都北郊青羊宫一带,东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置益州牧,治所仍设在益州刺史部。
三国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魏文帝命蜀郡太守王平进军广陵(江苏扬州西北),击退吴军,迁民往淮南。这样,蜀郡的版图就大致包括今天的成都市及周围地区。西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蜀郡为惠帝郡。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益州刺史治所在成都城北五十里处。隋朝实行州县两级制,在成都设益州总管府。
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年),于益州设蜀王府,次年又改为成都府。从此“蜀”字就有了官称的含义。唐朝还设置了一例特殊的机构叫“节度使”,它管理着今天两湖全境以及陕西南部和贵州部分地区,它的驻地就在今天的成都市内。
宋朝时,为了与西夏抗衡,加强了中央集权,撤掉了“节度使”这一职衔,改由皇帝直接派遣官员到各地担任知州,管理地方事务。南宋偏安一隅,为了加强对川陕地区的统治,在宋孝宗隆兴元年至乾道年间设置京西南路,治所在今襄阳市。
元朝建立后,实行行省制度,全国划分为云南、江浙、江西、河南、山东五省以及湖北、湖南两个省,京西南路的行政区域划归湖广省,治所在武昌。明朝沿袭湖广省的建制,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从湖北分出一部分设立四川巡抚,雍正十三年设四川省,省会成都。现在的四川省名就是这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