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南门在哪儿?
新南门在成都人民南路以南,与青石桥街相毗邻。历史上,城南与城北相比要繁华许多。因此就有了一环路(当年叫环城路)、二环路,当然还有三环路。 不过现在一、二环路早已成为中心城区的主要街道了,而三环则是绕城高速公路。
说到这条“老南门”便有了一个来由。据说清末民初时,成都有个富商名叫刘鸿生,是个纺织大亨,拥有上海申新纱厂等一大批企业。他看到成都北边有岷江和灌县(今都江堰市),水运方便,且有一片荒地可供开垦建厂;同时由于当时成都城区的工厂又大多集中在北城,于是就在现在的火车北站附近创办了四川第一家机器棉纺厂——成都华昌棉纺织有限公司。 为了运输便利,他在北门外修筑了一段长长的码头,并以此为基础建成了“北新码头”——这个地名直到现在还保留着,只是变成了北新街。
后来刘鸿生的企业破产了,但这条修建于民国初年的河道却保留了下来,并成了成都水运的终点和起点。往来的船只把成都南门的河岸都压得石块松动。
1938年的春天,日军飞机第一次轰炸了成都,把南城炸了个底儿朝天。随后几年,日寇不断空袭,给这里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到抗战结束,新南门早已成为一片废墟。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着手改造和建设成都。他们把旧城南门外的一片滩涂地整理平整,并决定在这里重新建设一座城门和一道城墙。
1952年,成都市政府从各机关抽调干部,组成建筑公司和工人,开始围城修墙。他们用土法上马,先搭出草图,然后请人画出了设计图纸。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用黄土、石头砌成的宽6米、高7.5米的城墙和门楼建成。 新南门城楼为传统的中国式重檐歇山顶,飞檐翘角,气势宏伟,与远处的钟鼓楼形成呼应。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成都有了快速崛起之势,这座城市的外延也开始拓展。2005年,府南河治理工程开工,对位于市中心的府南河进行综合治理。按照规划,这个工程包括“一河两岸”及“滨河大道”三部分,即在对岸新建两座大桥的同时,对中心段3.7公里的河道进行整治,并在河岸边建设一条滨河大道。 “一河两岸”的建设让成都又多了一处休闲的场所——“沿河路”两侧栽种着树木花草,铺就了绿色长廊。夜晚来临,灯火辉煌,沿河边各式各样的餐饮店、茶座等各类营业场所,让人们在饭后散步、茶余饭后聊天之余有一个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