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时间固定吗?
清明最早出现在春秋·晋《周礼》中,记载了“清明”一词,但却没有指出清明是何时节气。 汉儒们把二十四节气归为十二个月,每月节气由一个词语概括,如“孟春”、“仲夏”等;又分成上、下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六个节气十一旬,称为“前节”和“后节”。“前节后节”的划分不是根据节气在月中的位置,而是按冬至、夏至、立冬、立春依次排列的前后划分。因此出现了“立春前节”“立秋后节”的情况。 除了冬至、夏至、立秋、立冬外,其他八个气节的称呼都是双关语——其实是一个含义的词,只是前面加个表示季节的形容词作限定而已(如“处暑”“白露”)。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宋代。
从清代开始,人们规定立春为代表节气,与立夏、小暑、立秋、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冬至、小寒等组成二十四节气。但清明仍属于“先节”还是有所争议。 直到清末民国初年,大家一致同意以清明作为代表节气。所以现在的清明是在公历4月5日至6日之间。
不过这种公历定法并不是唯一选择。在中国古代,除了农历和公历,还采用“朔望月定法”确定气节。用现代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非常精密的方法,因为月亮的公转周期并非整27天,而相差不过几秒——月球一天一昼夜大约差13.9秒。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以农历某月某一天为“中气”,那么农历月份的开始就以同一天中的“前后节”来表示。例如正月建寅(月首日),初一为“孟春”,初二就是“仲春”,初三便是“季春”。四月建辰,初四为“孟夏”,初五就是“仲夏”,末五是“季夏”——虽然实际天数只有五天,却仍然分得清清楚楚。
在这种算法下,清明很可能就不再是固定的4月5~6日了!有可能是在三月十五左右。 当然,这种方法现在已经很少应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