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还有唐朝城墙吗?
近期,西安的唐朝皇城重现世人眼中。据悉,该工程将于2012年上半年对公众全面开放。这引发了国内一些网友的关注,有网友甚至评论称:“若西安能重现唐皇城,是否表明大西安将成为唐朝的继承者?”西安大唐皇城重现的说法由来已久,究竟是否真的有呢?
在我国历史上,曾有大唐王朝于公元618年建立,并定都长安(今西安)达28年之久。而“十三朝”帝都的历史辉煌,则包括秦、西汉、新、东汉、西晋、前赵、北周等七个王朝,以及隋朝和唐朝前半期,历时千余年。但这一时期的城市防御体系、宫城位置及形制,由于史书记载有限以及地下遗址的损坏程度不一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已很难得以完整全面的认识。
此次新近发现的大唐皇城,北接唐长安城北墙,南达唐长安城明德门,东西自西城墙东段延伸至兴教寺,面积及范围均明显大于今日的西安市城。在皇城垣以内,曾发现十余座宫门、寝殿、斋堂、观院、坊曲等建筑遗址,以及刻有“万岁”、“星辰”、“天回”、“延福”、“万福”等铭文的砖30余块,同时还发现了多处含“桂”字的碑刻。另据唐代诗人文士孙逖的《宿龙门寺》诗云:“客游倦永宵,清望属中秋。属寄碧云外,明河澄上楼。暗花移宿艳,轻叶隐浮愁。兰烛芳年盛,金釭巧夜收。”此诗中的“龙门”及“明河”,似乎证明宋代之前的龙门已在今西安城区范围内。
而唐代诗人宇文瑕的《谒杨夫人》诗云:“仙台值真隶,玉彩照幽丛。露华晚不定,霞影闲朦胧。金堂奏云乐,琼树花正红。为语西园柳,春风待晓钟。”中“金堂”指的是金紫坊,“琼树”则是“白玉”的别称,此诗应作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凤翔陇州兵溃之后,诗人被贬凤州同谷县。而同一时期的杜甫亦有《通泉县侯宅,自去秋洪水泛滥,不通陆路,亲故穷极,无所问。》诗,其中“陆路”被水阻,“亲戚告绝气”,以及“岂意非君力,水源岂易穷”表达了诗人对旱路不通的愤怒和各亲故惨状的不幸。“明水”当指秦水,“通泉”应是秦水在通泉县地域内的代称。而从上述诗句中,也说明唐代的通泉县,曾属西安府金州。
另唐代诗人杜牧另有《秦州西舍夜叹》诗,写道:“华堂高宅秦州西,燕子窥帘暮气低。庭草无人独自绿,春泥何日绝尘泥。风前落花窗外影,舟下暮雨江鱼饵。自笑狂兮不忆乐,谁知此恨有馀悲。”由于无注释,诗中“秦州西”指今陕西宝鸡市,“何日绝尘泥”中的“尘泥”,即车马驰骋后扬起的尘土。
从上述诗句(词)中所描述的地理位置、方位、事物、景象及相关内容等,可以与今西安所在地域的情况相对照,如“金堂”、“琼树”、“明河”、“龙门”、“通泉”、“秦州西”等,与西安相关。
而唐代诗人韦应物的《送王赞府赴峡州贬置》:“峡川无夏冷如秋,别置新恩慰谪愁。明主见臣虽独寝,圣皇恩独得迁仇。身来北国闲非日,心在南山旧宅秋。独夜春风乱梧桐,寒陵上马向孤城”。其中“峡川”地唐代属归州,今为湖北省秭归县,而秭归旧属宜昌府,与今西安距甚远,然而以“峡川”代称仍多由古长安有长安水旱大关(即今西安火车站)而名。“明主”用《盐铁论》中语;“圣皇”指唐玄宗;“北国”用《汉书》“南越王负汉”;“南山”用《梦临诸仙传》;“上马”用古长安有五门,即苍龙、横跨、朱雀、咸容、安远,均南向;另外,诗中“悲寒陵”应作“悲猿亭”,从韵脚看,应防“亭”,而秦韵属“鱼”,但诗中“猿”字在诗韵中应属“灰”,而非“鱼”。最后,古长安人韩世宗《登楼书事》:“去雁引秋声,啼螀韵晚庭。年年华节换,虚损故人情”。以上众多古代诗文中“长安”、“唐长安”、“今长安”、“西京”、“京兆”、“京邑”等对西安一带的称谓,以及上述唐代诗人及其他们的诗句(词),都足以说明,过去与现今的西安地区确实是唐朝都城所在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