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钟楼在哪?
西安市钟楼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迄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其前身是唐代长安城的兴庆宫。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兴建西安砖城时,即在这里建鼓楼和钟楼,到了12年之后,觉得钟楼所在地过于狭窄,所以就选择在顺城门内向北的开阔地方重建新楼,后来就形成了今天鼓楼在南,钟楼在北的格局,钟楼北面的街被称作钟楼盘道。
据民间相传:古长安城有一只作怪的蝎子精,经常出来兴风作浪,残害生灵,终南山得道神仙张三丰用宝镜照妖,将蝎子精镇在钟楼底下。实际上,在古代,钟楼与鼓楼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鼓楼低而暗,钟楼高而亮,古代的中国人崇尚阴阳五行学说,“明镜照妖”、“重锤击魔”之说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不惧邪恶,以光明正气压倒一切妖魔的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
到了明代末年,陕督洪承畴为了给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下马威,就在钟楼后面修了几尊大炮,但是洪承畴万万没有想到,明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一举攻占西安,钟楼后面的这门大炮没有朝起义军开过一炮,倒是在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入关攻占西安时,这门炮大显威风,连续击中攻城清兵于太平门楼下。到了清朝乾隆年间,皇帝觉得炮楼有损大清皇家的尊严,就下旨将炮楼和钟楼接为一体,就形成了西安钟楼现在的楼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