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之江是哪里?
“之江”之名最早见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的《祭韩琦文》,其中的“之江”指的是浙江。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西湖游览志馀·方外丛谈》云“杭州之江干,有寺曰昭庆,寺中僧惟宽,别号中岩。”这里的“之江干”就是现在杭州的西湖区。明代以来这里一直是杭州的佛教中心,寺院林立。 到了清代,“之江”一词开始用于指钱塘江下游的地区。清初张岱著《西湖梦寻·卷三·景贤寺》:“武林洪春桥北,旧有景贤寺……本朝顺治十六年,僧悟圆重建。”
又如清人李斗撰《扬州画舫录·下卷四·新城县》:“朱锦堂,钱塘人,居新城。父启勋,康熙间武进士,官至荆州卫百户。锦堂从征吴三桂有功,封一等轻车都尉。筑府第于扬城之西南隅……后花园临河,即旧运河也。”“运河”即是“钱塘江”的别称之一。再如清人俞蛟撰《潮音全集序》:“余自少读《潮音略》而叹其书之奇,至老始解‘之’字一音之妙。盖‘之’者,去声之‘渚’,‘之’音近‘阻’,故‘之’为水滨。然则此书之所载者,皆南越之水滨之言矣。”作者在这里将南方的“之”认作一个古词,认为它是“去声之阻”,故“之”为水边之称;并将这称为推广到所有的南方方言地区。不过这样的看法未免过于武断且失之精确了。
现代汉语中的“之”字仍然保留着古代江南地域文化的影子,这是因为它至今还在延续着古代的用法,做助词。现代汉语中“之”字常见的用法有两种: 一、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关系。如:
①我之故乡,是我小时候长大的地方。②人之姓名,有姓者,有名字者,有姓氏者。③他之态度,乃明言拒绝。④我等之人,今皆为教师。 二、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起强调作用,可翻译成“得”。这种用法大多出现在口语中或是非正式的文本里。如:
⑤他之于英语,简直是一窍不通。⑥此事之成败,完全取决于你。⑦我之建议,你需好好考虑。⑧这件事儿她这么一说,也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