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火车站是深圳东站吗?

宰思思宰思思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罗湖水客的“家”,曾经繁华一时 提到罗湖火车站,老深圳人脑海中首先出现的肯定是水客。上个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深圳经济发展迅速,但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大量外资企业来深设立办事处或分支机构,需要聘请外籍员工,而当时的广州南站、广州站没有国际列车,北京西站又太远,遂选择在交通便利的罗湖口岸设立办事处,聘请香港人员办理报关手续后将其带入内地。由于这些外来人员的工资一般相当高(相当于当地公务员的几倍甚至更多),且不用交纳社会福利及各项保险金,所以在当时深圳经济体制尚在转轨的过程中,这类收入对于企业和员工的吸引力都很强。于是不少港商的“亲信”在海关“疏通”好后,从罗湖口岸进入大陆,直接坐公司的车前往各办事处所在地,每天络绎不绝。

为了便于管理,这些人员都集中在一条街上办完各种手续,由此形成了一条“移民街”———深圳市罗湖区笋岗村东区52号之一。这里楼与楼之间的距离非常宽,就是因为要给各类车辆留出足够的空间拐进“移民街”。 在“移民街”里不仅设有出入境事务所,还有外派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贸易公司等,一应俱全。虽然“移民街”里各种商店应有尽有,但这里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是那些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中介机构。

在笋岗“移民街”鼎盛时期,每天有大批的港商和外来者在这里往来不断。据有关人士估算,当时每年经罗湖口岸进出境的人数大约为100万左右,其中约6成是港商及其随员。而在这些人员中至少有7成以上是通过中介机构办理手续的。中介机构的生意也格外兴隆。

不过好景不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这种沿袭自计划经济时代的中介行业因不符合市场规律而逐渐式微,部分中介甚至沦为黑中介,偷税漏税、虚开发票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中介机构大多无固定的营业场所和合法的身份,经常更换地址和名称,给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至20世纪末,随着深圳的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此类中介逐渐消失。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