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译景点有哪些?
“音译”是指用汉字标记其他民族文字的原声,而“意译”则是用汉语标注外语的音或形。 许多地名、人名最初以音写形式出现在文献中记载时,多属“音译”。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音译名词中相当一部分已经“译定”(确定其相应的“意义”),变成“意译”了,如 “撒马尔罕”=“萨姆加纳”;“阿尔巴尼亚”=“阿帕亚尼”等等。 在中国,由于历史悠久、疆域广阔且各民族交往频繁,故而不少地理名称和人名属于音译,这类音译词在现代汉语中保存较好,多为专有名词。例如:
1.天山“天山”原称“折摩昂布塔拉”,可见该山最初的名称是突厥语族的音译;
2.塔克拉玛干沙漠“塔克拉玛干”源于维吾尔语“塔克玛千”(Takmakan);
3.吐鲁番盆地“吐鲁番”来自维吾尔语“特斯鲁克巴依”(Trestrukpa'i);
4.贝加尔湖“贝加尔”即“Baikal”的音译;
5.布拉格“布拉格" 源自捷克斯洛伐克文“Praha"”;
6.布鲁塞尔“布鲁塞尔”就是"Brussels"的音译…… 以上只是简单列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音译”这一翻译手法的存在及其普遍性,至于这种翻译手法产生的后果和带来的影响则见仁见智。
首先必须要承认,这种翻译手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由于它需要借助于某种外语文本进行转写,故而不能用于新命名的对象。采用音译法翻译的对象必须是已经沿用汉语书写体系多年的术语(或者即将被写入法定字体的大众通用符号);而对那些尚未定型的概念,无论其源于何种语言,都只能使用意译的方法来创制。
其次,我们很难对音译手法所带来的后果与影响妄下断言。因为任何翻译策略的选用都是因应语境需要的,音译也不例外。有些场合下需要保留外来语的独特发音并以语音形式再现原文信息,这时音译无疑是最合适的手段;而另外一些情况下,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则必须将原文信息转换成中文再现。从理论上讲,任何一种翻译方法都没有所谓的“最好”“最坏”之分,关键取决于具体情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