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最早地铁几点?
广州地铁一号线,1960年建成运营,当时从西朗站到公园前站仅2.3公里,共有5个车站。由于当时技术的原因,只能将列车开到离站不到20米的地方,然后通过电动扶梯把人带到月台。这种“车进闸机”的模式一直沿用至今。现在它已经是世界上唯一一条没有明挖隧道的地铁线路了。 广州最早的地铁站——西塱站,现已经拆除,原址上修建起了大型小区。但当年站内的景象还有很多人记得。
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每趟列车的车厢里都有一名工作人员,负责监督乘客是否按规定购买车票、是否有霸位现象等。当时还没有自动售票机,所以这些工作人员的责任其实很重。
上世纪70年代的地铁列车只有4节编组,每趟列车有两个司机值班,一个正驾驶,一个副驾驶;到高峰期会临时增加几个司机,每个司机会有一个专门负责检车的助手。 每天首班车开始运营之前,整个运行系统都要进行试运行,检查设备是否存在隐患等问题。这大概是“广州速度”的雏形吧!
目前广州地铁工作日实行高峰行车间隔。一、二、三(含三北)、五号线最小行车间隔为3分钟以内,其中三号线为3分钟25秒。三北(即三号线北延段:机场北至体育西)和五号线间隔为4分钟。而其他线路间隔为5至7分钟之内。目前,14号线在嘉禾望岗至镇龙西路段高峰期最小行车间隔也是7分钟,其中嘉禾望岗至太和段为9分钟。
在周六日假期等非工作日,为了保证舒适度,地铁全线网普遍会延长行车间隔至7至8分钟左右,而二、三(含三北)、五号线间隔在6分钟左右,部分线路如十四号线会达15分钟。行车间隔拉大,但发车间隔没有拉大。
另外,为了平衡客流和舒适度,广州地铁会在部分同站换乘(即在同一个车站可以进行换乘的线路间)车站设置运能疏导,如天河客运站三号线去往体育西以及三北往机场北会采取同站台换乘,可以理解为“乘客从A线下车直接上B线列车”,在B线B车可容纳的情况下,不用再次排队候车,可直接离开该站,但这也意味着在该站上A线的乘客不能直接换乘B线,必须出闸再重新进站。
广州地铁表示,目前地铁各线路的运营服务水平在同类城市中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尤其是高峰时段运能居国内城市第一位,较其他同类城市高30%左右,并且还在逐年大力提升。2019年广州地铁日均客运量873万人次,线路的行车间隔基本匹配乘客出行需求。
随着线路的日益增多,高峰期配车也将大幅增加,目前10条开通线路早高峰上线配车数为459列,随着新线陆续开通、线网客流逐年增加,预计2021年左右,早高峰上线配车数将达600列左右,车辆压力会日趋增大,因此,行车间隔拉大的概率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