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温天气持续多久?
1874年,直隶天津府大清河上游的白洋淀(今天津市)曾经出现过连续四十多天高温干旱天气,史称“白洋潮”或者“天津大旱”。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的农历二月二十一日至三月二十九日,河北、山西和直隶都出现了罕见的极寒天气。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正月到二月,蒙古东部和华北地区又先后发生过两次强沙尘暴,此后进入春季,可耕种地的土壤仍然极度缺水干燥。
从二月初一直到四月十九日,北方各地气温持续偏高,日照充足,但空气湿润程度很低,华北平原出现大范围轻度到中度干旱。 四月二十一日开始,在西北太平洋中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暖湿季风系统,并快速向我国大陆推进。这一系统给西北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使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南等地发生洪水,并导致随后而来的“倒春寒”现象。但是,在它所带来的暖湿气流影响下,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出现了连续高温酷暑天气。
四月底五月初,北京和天津出现持续20℃以上的高温天气。据记载,北京5月6日到9日的平均最高气温达32.8℃,最低气温也达到22.3℃;而同期天津的最高温则达到34.3℃。 在华北和华东出现极端高温的同时,西北地区东部和西南地区则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冷空气南下过程。中国气象记录,这次冷暖空气交汇形成了1874年的“牡丹花会雨”。
河南郑州是这次降雨的中心之一,降雨导致当地出现山洪暴发、河道溢满、积水成灾的景象,“城中盈尺之水,门不能出,车不能行”。
这场雨过后,中国气候的显著特征就是由暖转冷。 《光绪顺天府志》卷一六《岁时》记载了“立夏”节气时北京的气象变化—— “立夏,立春日晴,风和气爽,有草木皆生之兆。自初至末,凡三候六十五日,分三令候,每令候所逢干支不同。初候,蝼蝈鸣。仲候,蚯蚓出。终候,王瓜生。京郊农民于田埂旁种丝瓜以避蝼蝈,撒灰于穴内诱引蚯蚓,盖皆取象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