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报道天气预报?
作为在气象行业深耕近20年的企业,风云网认为可以给大家一些参考: 第一步:采集数据 我们采样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三个:国家气候中心历史资料、国家统计局历史数据和公开的天气舆情。其中历史资料又包括了中国64个国家级标准观测站的历史天气数据(739个城市)和1136个国内机场的历史天气数据。我们的数据团队会每天扫描搜索引擎上关于“天气”的舆情信息;每周从互联网平台上收集3亿条微博文本,利用语义分析技术从中抽取天气相关的事件和用语;每月下载5000多篇互联网资讯文章,人工查阅并标记其中的天气相关术语及用语。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我们得到了每日最新最热的天气新闻以及描述性语言。
第二步:制作产品 有了数据之后,就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场景来制作对应的产品了。以面向媒体的新闻类产品为例,在数据处理完成之后,我们会进一步整理提炼出可供传播的核心内容——即包含主题和关键词的句子,并对未来可能需要的素材进行预先标注。
由于新闻类产品的时效性强,我们需要做到及时更新,因此在数据标注过程中,会根据时间轴来进行标注,以便于后续新闻写作时的引用。 在制作产品的过程中,我们也会综合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尽可能提供方便可读的服务。比如对于同一地区频繁发生的灾害,我们制作了“台风预警”、“台风关注”等标签,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快捷地筛选出感兴趣的资讯。
第三步:分发推送 当产品制作完成后,下一步就是分发了。这包括了内外部的分发和推送,其中外部分发主要依靠人工智能技术,将合适的信息推送到合适的渠道。
随着现代气象观测手段和探测技术的日益发展,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被描述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精细。相应地,公众更需要的是根据自己的需要,知道影响其生活、工作、生产的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和变化,即“气象信息”个性化的需求更加强烈。例如,天气图上某一点的气温是24℃,但人们想得到的是,如果夜间睡觉时开窗,体感温度是多少,是否需要加衣服等。
此外,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天气气候异常事件明显增加,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例如,在南方,夏季是伏旱和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季节,人们在关注有没有高温酷暑天气的同时,还非常关心会不会有暴雨、洪涝天气发生;而在北方,对秋、冬、春季的旱情和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的关注程度更加强烈。
因此,天气预报仅仅以天气现象和最高、最低气温来表述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不断地细化和深化。细化就是要对天气现象、温度、湿度、风等进行细化,从人们的体感、健康等方面细化,从各种特殊行业的需求出发进行细化。如气温细化为“体感温度”,降水细化为“降水相态的预报”等,这些预报有利于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安排生活、工作和生产等。
深化一方面是由于人们不仅想获知今天如何,明天又将如何,而且想事先知道一段时期内的天气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天气气候异常事件趋多趋强,人们关心最近或将来一个时期易出现什么灾害性天气。这就要求天气预报不仅要给出未来三天气象要素逐日的变化,而且要给出未来十天的“中期预报”,并给出灾害性天气“风险”等级及未来十天到月内的“延伸期”主要天气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