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别称什么?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广州的别名很多,但是官方认定的别名只有一个——“花城”。至于“羊城”“穗城”“千灯湖”等等,都是指代广州的俗称、别称。 “羊城”的由来: 相传汉武帝时,岭南地区有祝融君,居处火光冲天,后来被李广利收复。武帝赐名“南越国”。
公元前204年,西汉将军尉佗率兵南下,征服了南越国,将其划归汉朝岭南三郡之一。为了表示统治南方的权威,刘邦将尉佗封号“南越王”,并加封为“长沙王”。
刘氏王朝对南越国的统治是军事占领和羁縻制度并行不悖。汉武大帝时期,又派路博德为伏波将军,率大军平定南越国丞相吕嘉的叛乱,将南越国并入中国版图,设立九郡,归交趾刺史部管辖,实行间接统治。由于岭南地区“地热湿暑,多虫毒草莽”(《广东通志·山川》),又因秦汉时代的本土文化中,人们对南方的地理认知有限,所以汉朝在开发岭南的过程中,对这里充满了神话色彩。
司马迁作《史记·南海胡人列传》:“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 班固作《汉书·南越王尉佗传》:“佗本为汉外戚,父母亡故后,随姑母至南海郡。……其先祖曰赵奢。” 西汉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在敦煌一带遭到匈奴截获,被扣十余年。期间,他曾以汉廷特使身份前往大月氏,试图联合大月氏攻灭匈奴。张骞回归汉朝后,带回了大月氏国使者,并献给汉朝一个身长丈余的猛兽——大宛马。因为这一壮举,他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
张骞的传奇经历也感染了无数后世文人,唐代诗人李白就写过一首咏史诗《博望侯》,其中一句“一代名臣有遗爱,千秋荒原倚凉州”,颇能道出人们对他的褒扬与怀念之情。而与张骞同时代的尉佗,也因为“开地千里,立功不朽”而被载入史册。然而这些功绩却被后来的历史所湮没,以至于东汉学者应劭作《风俗通义》时,竟然不知道汉朝曾经有过这位名臣。
到了晋代,史学家皇甫谧着《帝王世纪》才重新提到他的事迹:“汉兴,高祖皇帝九年,韩王信谋反,帝自将击之,虏信。十一年,帝自将伐匈奴,至萧关。……张良去世,谥‘文成’。世祖太祖文帝世,越相张揖,集古帝王世系,录纪年于前,名为《古今注》。是时,异闻奇事,靡不闻见。至武帝元狩二年,始得越王遗珠,乃作《南越志》,文多不载。至明帝之时,越相张乔,上言‘蜀郡青羊县有越王祠,旧老相传,名曰禹庙;每岁水旱,诸侯祈祷于此。’”
也就是说,直到晋代,尉佗的事功才算得以载入正统史书。民间对“番禺”之称谓颇有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