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属于哪里?
“中国”二字作为一个简称,出现于西周初年。当时周武王灭商后,把商的故地分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管理,国号殷商。周成王时,周公和东征消灭了武庚及其残部,并迁都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成康之治”。为了安抚殷商的遗族,周公采用了“以商代商”“以殷治殷”的策略,承认殷商历代先王的称号,并将祖源追溯到契始君契立国于商。但周人毕竟也是姬姓部落,是黄帝的后裔,远不如殷商与黄帝的联系那么紧密。
为巩固周人在商地的统治地位,周公采取了诸多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推行“尊殷”政策。对此《逸周书·大聚篇》有记载说 : “凡贾,行曰‘众’,处曰‘聚’;众非一主,不得言贾……殷俗以贾为重,故推尊殷日‘大聚’。” 周公认为商人重商业的思想,因此大力提倡商人经商,并特别指出做买卖不能只图小利,要“和协百物,货不出乡,则民农不下树;工不下机,手不出门,士不理业。” 由于实行了“尊殷”的政策,所以从周成王到周穆王时期,周王朝的形势一直是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为了表示对殷商贵族的尊重,周天子亲自到成周城接待武庚等大臣,并和他们一起吃饭、娱乐。这种“宗周”与“殷商”并立的局面,在今天的陕西咸阳和河南洛阳地区留下了很多历史的遗迹。
到了周穆王的时代,东西方的交流进一步加深。为了对抗西北方不断崛起的戎狄部落,穆王为了寻求援助,决定东征犬戎,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取得了胜利。战后为了表达对东方部落联盟的感激之情,穆王将一位叫作“荣胡”的王子送给了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并在其领土内定居下来。为了纪念这重要的历史事件,穆王带兵来到了今天的山东曲阜,在当时留居地的附近祭祀天地。
“中国的”概念正是产生在这个时代,它首先出现在周王东征犬戎的历史记录中: “穆王将征犬戎,誓之于众。” 后来这个概念被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