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准确么?
作为一个从业近20年的气象部门从业人员,可以明确地说,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在逐年提高。 但气象科学家也多次强调过,目前人类还远远没有掌握气候系统的全部规律,用来制作天气预测的数学物理模型也远未成熟。任何公开发布的气象预报都有不确定的成分,这一点无论对于短期还是长期都是如此。 有人把气象预测和地震预测、陨石预测相提并论,事实上这三种现象都属于自然现象,具有明显的不同。
地质物理学家做过统计,地球上95%以上的地震是由地球内部活动引起的,只有不到5%的地震是由于外部原因导致的,而且能够提前几秒甚至更长时间给出警告。
相比之下,气象学家要悲观得多,美国气象学家罗斯塔克认为在未来数十年内,“不可能”开发出一套能够准确预报天气的计算机模式;而我国著名气象学家何国威也曾说,气象预测是科学中的“圣杯”,但目前还找不到“蒙着眼睛”都能打出胜仗的骑士。
但这并不是说气象学家在拼命尝试后,仍然一事无成。通过建立全球数值模式,科学家们可以对未来10天左右(台风等热带气旋3天左右)的天气形势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而对于久晴不下雨、高温酷暑可能持续多久这样的日常天气预报,准确率也已经很高了——当然,这些都需要耗费巨大的计算资源。
以美国全球大气试验(GEOS-5)为例,这一项目每年要消耗大约40多万颗CPU核心小时,以及大量的硬盘空间和网络带宽,用以计算未来天气的可能演变情况。虽然各国都在研发更为先进的数值模式,但是从目前的技术来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预报,仍有很大困难。 随着数据和计算能力的增长,以及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的引入,气象预测的时效性和可靠性正在不断提高。但正如其他自然科学领域一样,真正精确的解释世界还没有到来,我们依然生活在“可预测世界的边缘”。
班琳优质答主现在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已经相当的高,一般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而且会提前一周甚至更长时间就发布消息。然而尽管如此,仍有很多人质疑:有时候明明预报有雨,可头顶的天一片蔚蓝;有时候说没有雨,却突然下起瓢泼大雨……因此,天气预报的准确性经常受到人们的质疑。那么,天气预报到底靠不靠谱呢?
气象专家表示,天气预报是指根据气象观测资料,运用气象学理论和有关技术方法,对未来一定时段内大气圈(包括地表和地下状况)变化的预测。天气预报有自身的科学性,但是天气是一个自然的混沌系统,很多因素和环节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进行量化处理,因此,天气预报存在局限性和不确定性。目前气象部门每天向公众发布的未来24小时内天气预报,是逐6小时间隔的一种分段天气预报。
有的时候明明报了雨,但实际上并没下,或者下得很少,往往这个时候会埋怨天气预报不准确,其实,这主要看预报的是“雨”还是“阵雨”。根据《天气预报按重要程度分级规定及标准》,雨分四个级别:“零星小雨”、“小雨”、“中雨”和“大雨”。“零星小雨”指雨可能下,可能不下,有的地方下了,有的地方没下,下起来也很小,仅能稍稍润湿地面;“小雨”指可以明显看见,而且能维持一定时间,地面开始积水;“中雨”指雨势比较明显,路面积水较高;“大到暴雨”指雨水从空中倾泻而下,路面积水速度很快。而阵雨是按出现概率来报的:“局部地区有阵雨”表示可能发生阵雨的区域占整个地区面积的10%-30%;“部分地区有阵雨”发生的区域占30%-50%;“大部地区有阵雨”发生的区域占50%-80%;“全区有阵雨”指可能性达到80%以上。阵雨的特点是:此地下彼地不下,或者现在下了过会儿又不下,过会儿又下了……时下时停,变化很快。因此,当预报“局部地区有阵雨”这种不太确定的天气状况时,即使没有下雨,也应算作预报准确。
但是,也经常会出现预报“晴间多云”或“晴有时多云”而实际上却是下下停停阵雨的情况,这就属于漏报了阵雨或降水强度偏弱的订正范围了。
此外,天气预报中经常会出现一个词“受……影响”,后面的内容可能是冷空气、热带气旋、暖湿气流等,这一般指24小时内对当地产生影响的天气系统。受冷空气影响,一般会出现4至5级风,气温也会下降;受暖湿气流影响,一般会有4级以下的南到东南风,空气湿润,可能会下雨,而气温变化比较缓慢,一般不会大幅升降,只会缓慢升降;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地区会有大风大雨……如果接下了,可以看看风力是不是达到了,气温是不是升降了等,可以据此判断预报准确与否。此外,如果是下雨天,可以判断出下的是“雨”还是“阵雨”,再看天气预报中怎么写的,是用“雨”字还是“阵雨”……据专家介绍,如果天气系统的变化不是很复杂,比如连续三天都是在某个天气系统的控制下,比如连续三天空气潮湿,东南风比较大且有雨,那么可以对连续三天的天气状况进行判断;如果天气系统的变化比较复杂,比如连续三天,第一天处于冷空气的前部,西北风比较大,风力达到4至5级且晴到多云,第二天处于冷空气的后部,西南风比较大,风力3至4级且气温较低,第三天处于暖湿气流的控制下,东南风3至4级且湿度大、下雨,那么这三天就应该分段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