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来天气预报如何?
昨天在办公室和小伙伴讨论,发现我们竟然有共同的烦恼! 就是不管看哪个APP的天气预报,时间都显示24小时后。 比如我现在想看看周末的天气情况,那么无论我打开哪个天气软件,看到的都是下周一的预报。 这对于爱出门玩的我来说非常困扰啊! 我就想知道到底哪个APP的天气预报比较靠谱,而且能提前几天看到未来一段时间的气象信息呢? 我整理了6个常用的天气软件,给大家做个测评对比,看哪款更适合你!
一、气象站 二、气象管家 三、大风吹 四、天气通 五、墨迹风雨 六、知气温雨 测试条件:同一时间地点,相同网络环境下。 测试结果: 一共有六个APP参与了本次测评,它们提供的数据都是24小时后的预测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到,每个APP提供的风向风速都有细微差别。
1.最准的当然是气象局官方软件——【气 象站】它根据我的地理位置精准推送当地天气预报,让我觉得“哇,真是太准了”;
2.【气象管家】除了提供7天的平均气温,还能查看近30天的气温变化。对我这种不知道该带什么衣服的人,实在是太贴心了;
3.【大风吹】是我偶然发现的宝藏软件,虽然它没有丰富的气象数据,但是它能以图像的形式真实地呈现气象状况。特别是台风天,可以实时查看台风路径,真的很吓人(已经吓得不敢看);
4.【气象站】有全国各大城市的气温曲线图,让我一目了然地看清各城市的气温走势。出差或旅行前,可以在上面找找同时间段有没有高温或是低温的情况,做好相应的准备;
5.【知气温雨】是一个有趣的天气工具,提供有趣味性的天气情况。还有贴心的生活指数提醒,比如最近早晚温差大,它就提醒我要适时增添衣物以免感冒。
入秋以后,北方冷空气逐渐开始活跃,冷空气南下后与南方暖湿空气相遇,两者交汇时,暖气团被抬升,在抬升过程中,气块内水汽凝结形成的水滴因温度降低而达到过冷却状态,遇有适当的凝结核便容易凝结成冰粒。降落到地面仍为冰粒时,称为冰粒(或霰)。而冰粒或过冷却水滴碰到地物或存留于空气中的冰晶时迅速冻结,使地面及一切暴露的物体上披上一层不透明的坚硬而粗糙的冰壳就是我们所说的冻雨。冻雨一般出现在初冬和早春。
冻雨的形成基本具备如下几个环流条件:中高层850百帕有明显的偏南暖湿气流,低层即地面到700百帕为偏北气流或有冷空气活动,500百帕的图上有冷性低槽或冷涡,且为冷中心区。另外,近地气层出现明显的逆温层。具体来说:中低空流场呈气旋性环流,暖输送带上的气流沿着700 百帕或850百帕的锋面上升到具有气旋式切变的高层暖中心的顶部, 然后转向极地,在其经过的路径上存在着有利于发展深厚的中高层正涡度和暖中心的盛行环流形势, 暖输送带的水汽和浮到高层的一部分凝结物在后部气流控制下开始向下运动。如果冻雨持续时间较长, 则降水区存在着气旋和锋面系统;如果冻雨持续时间较短并且较局地, 则降水是由强的气块不稳定性、 切变线和局部低气压引起的。地面气旋或气旋性环流引导北方较强冷空气南下, 在地面变性冷锋锋面上凝结物开始与冷空气混合,在700百帕冷锋面上开始融化。由于500百帕上的冷中心下沉的空气在低层上沉较冷的空气, 因而低层(400米左右) 出现逆温层, 致使较低的大气层变干。低层的偏北风穿越暖输送带的南风前沿,暖湿空气由于低层逆温的缘故难以向北输送, 造成温度和风场的不一致。在锋区中上部(850—700百帕之间) 有很深厚的暖中心和正涡度区域, 使暖输送带的暖湿空气强烈上升,在正涡度区域中形成深厚的湿层, 这是降水量大的原因。由于地面上层空气温度在0℃以下, 使700百帕层及较低层出现逆温, 在850百帕和 700百帕之间, 凝结物开始融化。但由于低层为偏北风, 温度比暖输送带的南风要低一些, 且低层空气比较干, 再加之500百帕冷空气下沉减温的作用, 因而到达地面时, 温度仍低于0℃,形成冻雨。
另外,高处有较大幅度的偏南暖湿气流,低空又有强冷空气控制的冷源,而且在低空气流上有冷旋涡活动,是容易产生冻雨的天气。冻雨常常出现在由冷空气控制的变性高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