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云天气与多云天气?
“少云”和“多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天气图上表示它们所用的符号不同(见附图) 。但人们日常谈“多云”时,一般并不严格区分它是低云还是高云;谈“少云”时也没有人强调它一定是高层云。因此从语言上的模糊性引出了这个问题: “少云”和“多云”到底有什么差别呢? 从天气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两个术语的差异是有意义的吗?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先来看看有关少云的定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少”的意思是“数量小”“程度轻”等,“多云”的反义词就是“少云”,所以“少云”可以定义为:天空中云的数量较少的天气现象。由此定义不难发现,“少云”和“多云”的区别只在于“天上有云”和“天上无云”两种状态,也就是说,只要满足“天上无云”这个条件,无论再增加多少朵云,都应该是“少云”而不是“多云”。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这个问题,可以想象把整个大气层分成上下两层,下层是“有云的垂直平面”,上面一层是“无云的垂直平面”,这样,“少云”和“多云”就分别对应着这两种平面的宽度——也就是云量在水平方向上覆盖的纬度范围。
如果以10个统计单位作为计算单位,据估计,我国平均每年大约有35个"少云"日,而"多云"日则要少得多,平均只有8个。在我国冬季"少云"的出现频率要比"多云"高得多。而在春、夏、秋四季,则是"多云"出现得更为频繁。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只是对“少云”和“多云”普遍情况下的定义,如果考虑到特殊气象状况的存在,那么上述定义所需要满足的条件就不一定成立。例如,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水气会大量凝结,使天空中出现雨幕(即所谓的“浓雾”),这种雨幕有时候会覆盖很大的半个球经度范围的天空 (甚至包括南北两极在内)。在这种特别的情况下,“少有”或者“多有”云层并不能正确反映实际的云量多少,用“少云”或“多云”来形容这样的天空就不太合适了。不过这样的情况虽然经常会发生,却并不影响“少云”和“多云”在日常天气判断中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