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王庆坨有地铁吗?
没有 未来也几乎没有 王庆坨位于天津市西青区与武清区的交界处,属于津郊农村,面积很大,但是人口不多,距离天津市区大概25公里左右,乘公交前往要倒好几趟车,比较麻烦。
这里本来规划了地铁13号线,但是目前只建了工程站,而且遥遥无期。。。因为这里土地开发难度非常大,施工环境差,成本极高。。。据说当初在修建1号线时,由于距离市中心很近,一些路段还是直接建在地面上的,而王庆坨这地方离市中心更远,还要过永定河,因此修地铁的难度和成本都大大增加。
另外就是在市中心区域建设地铁,投资商肯定不愿意的,因为市中心地价高啊!所以国家不允许,而像王庆坨这种远郊区,虽然人口数量够,但是经济水平低,财政收入少,自己也没有钱来修地铁,当然就更不可能修了~ 不过这里交通还是很方便的,距天津机场40多公里,乘班车只需半小时;离京哈高速、京沪高速公路入口也很近,乘车去北京和河北省都比较方便;附近还有北运河、永定河,坐船也可直达天津市区。
暂时还没有地铁,王庆坨地区现只有普通公交车。王庆坨是天津市西青区的一个镇,位于天津市最西南端。王庆坨镇有中国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基地。并且是亚洲最大的淡水鱼养殖基地。王庆坨镇位于京杭大运河下游北岸,大清河东侧。这里水陆交通发达,大清河可直通河北白洋淀,京沪铁路、京沪高速公路、津同公路穿境而过。王庆坨镇面积71平方千米,耕地5330公顷。2015年,王庆坨镇总人口6.4万人 。王庆坨原名王庆坨庄,相传在清朝康熙年间,由王、刘、李、李(另一姓)、邢5姓(现王、刘、邢3姓已不存在)人氏分别由山西、山东、河北、顺天府大兴县(明、清时今北京市旧称)等地逃荒至此,因当时此地遍生红柳草(也叫红荆条,是一种能防风固沙的植物,多生于海河两岸),故先在此扎棚居住,后建村,以王庆坨(坨,方言,指高而平的土丘)地名,并以此衍繁。
王庆坨属于天津自行车之都。天津自行车产量曾经占全球55%、全国70%的份额。近年来,随着北京整车制造厂的逐步外迁,该市自行车产业也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阵痛。据悉,目前天津80%以上的自行车企业转移到周边地区设厂。2010年前4个月,该市整车产量同比缩水近30%,首次出现了产销量低于销售量的“倒挂”现象。有业内专家分析:天津自行车业正进入产业转移的“拐点”。
天津大学工业设计系教授、自行车设计研究专家王涛指出,天津是我国老牌的自行车工业基地,全国80%的知名品牌出自天津,其中王庆坨镇的“爱玛”、“澳柯玛”、“吉祥狮”等品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天津自行车整车制造由城区向王庆坨转移趋势明显,以电动车为主打的天津新蕾车业有限公司2006年产值4.54亿元,2007年达6.8亿元,2008年近10亿元,2009年突破15亿元。整车企业向外迁移的同时,配套企业也“不甘落后”。
2008年,天津自行车整车企业共29家,已转移和计划转移的企业及产品占总产量的80%。“产业转移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王涛教授告诉记者,天津人均土地、水资源的短缺,使得天津自行车产业发展日益受到严重制约。此外,天津自行车企业面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和技术落后等困境,单纯保持整车的生产规模既无可能,也不必要。
王涛认为,天津自行车企业要打造高端品牌,向高附加值的产品发展,同时要走科技和“以人为本”的创新型之路。
天津自行车行业拥有技术工人15万人,约占全市劳动力人口的4.5%。随着整车制造厂的迁移或外迁,大批工人面临着转岗、分流、下岗等。
王涛教授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以退为进”策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自行车产业的逐步转移,重点在王庆坨形成自行车产业集聚区,避免职工安置等社会问题的集中出现。从长远看,自行车产业仍有较大发展潜力,在天津仍有生存空间。